当学术曝光变成 "道德绑架":一个 15 年实验室人的真心话
来源/作者:普拉特泽-生物医学整体课题外包平台
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:公众号甩出几张图片对比,冠以疑似 "学术不端" 的诱导性标题,然后你找过去沟通,留下一句 "充值查重费就撤链接"?表面看是维护学术正义,细想之下,这何尝不是一种变味的 "道德绑架"?
学术研究本就不是完美的产物,疏漏与争议在所难免。Pubpeer 论坛的存在,正是为了让科学问题在理性讨论中越辩越明。但当个别公众号把实验室里的无心之失无限放大,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收割流量时,我们是否该思考:这种 "全民审判" 式的曝光,真的在推动学术进步吗?
过度曝光对研究者的伤害,远不止名誉受损。它可能摧毁一个团队数年的心血,浇灭年轻人对科研的热情,甚至催生 "多做多错、不做不错" 的消极对抗心态。这,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学术生态吗?
15 年实验室生涯:那些被 "藏起来" 的原始数据
作为一个在实验室泡了 15 年的人,我摸着良心说:科研图片的编辑过程,远比外人想象的复杂。尤其当原始数据积累到一定量级,出错的风险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我也问了一些曾经的同门对此事的看法
——“我亲自负责的项目,我都不敢百分百保证不出问题。”
——“过度不端学术凋敝,适度不端百家争鸣。“
——“我觉得只要没跟别人的图片重复都不是啥大问题。”
——“我最近刚投了一个,raw data 差不多70个G吧,2万多个文件,搞图片那3个月我干眼症了3个月,现在还没好。”“这么多?”“这还多?大子刊都是TB级,我这毛毛雨。。。”
——“讲真,白色恐怖之下,无人可以幸免~”
。。。
不妨模拟一个真实的实验场景:假设我们做 A 实验,原定 3 个组,每组至少 3 张不同视野的图片 ——
第一轮实验:拍 9 张,450M
重复实验:再拍 9 张,450M
第三次重复:又 9 张,450M
合并三轮结果:27 张,1.35G,剔除异常后挑出代表性图片
导入软件编辑排版,形成 Result.1A
投稿后,根据审稿意见修订:可能增分组、换图片、甚至重做
最终修订版:累计 54 张以上原始图,2.7G 以上
但你知道吗?在最终发表的论文里,这 2.7G 的心血,可能只浓缩成 3 张小图。
那些剩下的 51 张图该怎么办?删了?我舍不得。那是多少个凌晨的显微镜下,多少支吸光度试剂换来的结果。凭什么说删就删?
更棘手的是,如果后续研究要加新分组,原来的 3 组实验重做还是不做?重做,又会多出 1G 重复数据;不做,用之前剩下的,会不会被说 "数据复用"?
这不是简单的 "做与不做",背后是课题经费的精打细算,是研究周期的步步紧逼,是科研精力的合理分配。每个选择,都可能在未来某天成为被质疑的导火索。
图片重复:哪些坑最容易踩?
经手过成百上千张实验图后,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出问题的节点,欢迎补充讨论:
分组标记混乱:新人常犯的错,同组图片标错组别,用的时候自然张冠李戴。
数据管理失控:大量未发表的原始图堆在硬盘里,修稿时急着找图,随手抓一张就用,很容易出错。
多人接力的漏洞:一个课题做 3-5 年很常见,学生毕业、新人接手,数据交接时稍有疏忽就可能留隐患。
软件隐形 bug:图像软件缓存出问题时,拖入新图却显示旧图,不仔细核对根本发现不了。
急功近利的代价:为了毕业、评职称,少数人刻意修饰图片、掩盖问题,最后往往牵连整个团队。
论文工厂的操作:这是必须严打的!为了省成本,把一张图拆成几处用,本质是学术造假。
03
别让 "合理编辑" 成了原罪
这里想特别给科研小白和围观群众科普:不是所有图片编辑都是学术不端。
论文里的图表,本质是为了更清晰地传递信息。裁剪冗余部分、调整对比度、统一排版,这些都是学术界公认的合理操作。关键在于:编辑后要如实说明处理方式,不能改变原始数据的科学内涵。
就像医生写病历会整理关键信息,不会把所有检查单都贴上去;我们处理实验图,也是为了让同行更快抓住核心结果 —— 无他,唯 "更美观、更直观、更具代表性" 。
04
几点真心建议
最后想说的是:
对科研人而言,避免图片问题的核心在于要汇总原始数据,更要做好原始数据管理。多备份、勤标记、善分类,别让 "无心之失" 毁了多年心血。
对图片查重公司而言,如果真心想规范学术,不妨与院校合作,把查重纳入论文发表的常规流程,像文字查重一样标准化。别用 "道德审判" 的姿态收割流量,伤害无辜者。
我们期待的国内学术界,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沃土,而不是人人自危的战场。毕竟,推动科学进步的,从来不是揪着失误不放的苛责,而是对探索精神的包容与尊重。
你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